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共情法”:执行干警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06月30日

  “共情法”:执行干警做好群众工作的

  实践路径

  (惠民法院  郭娟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个目标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关键,“感受”蕴含着人民对法律的情感。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强烈,应更加重视和维护人民的法律情感。

  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是依靠国家强制力确保法律全面正确实施的重要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在执行工作中,与人民群众做好沟通交流至关重要,将共情理论引入群众工作,既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处理案件的恰当方式,又是提升执行质效的重要手段。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执行实践中,执行干警要善于运用“共情法”做好群众工作,引导被执行人积极主动履行义务,维护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

  一、深耕“共情法”理论,指导群众工作实践

  持续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共情法”理论,以备实践之需。共情的本质不是要求我们去赞同对方,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对方。这要求,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在执行工作中,基于上述理论运用“三方双向共情”的沟通方式做群众工作效果甚佳。一是通过执行干警与申请执行人沟通,理解其迫切兑现胜诉权益的心情,与此同时,申请执行人共情执行干警工作之不易,积极配合工作;二是通过执行干警与被执行人沟通,执行干警向其释明裁判文书内容及采取执行措施的必要性,逐步缓消被执行人抵触情绪,推动案件处理进程;三是通过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沟通,能够共情对方,达成案件解决方案。2022年11月,运用该沟通方式,顺利和解一件两次入狱的被执行人王某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目前被执行人一直自觉主动履行该和解协议,按时缴纳案款,申请执行人十分满意案件的处理结果。

  二、辨析“共情法”运用角度,处理不同类型案件

  共情的角度可分为情感角度和认知角度,在执行实践中要灵活运用。每一类案件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案由的案件要采用不同的共情角度。

  在出现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类案件中,尤其是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受害者去世后,亲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执行该类案件过程中,要充分体谅申请执行人失去亲人的悲痛,勤沟通、多安慰,采取执行措施的力度和速度要提高,能够申请的救助项目应积极向其释明,帮助申请救助费用,渡过难关。在该类案件中较多地运用情感角度的共情,可以妥善疏解申请执行人心结,彰显人文关怀。

  在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类案件中,案件双方往往是亲戚朋友等熟人,且申请执行人在借款期间已收到较多的借款利息。执行该类案件过程中,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的心理特点向其释明,由其决定是否让渡部分利息以推动被执行人尽快缴纳案款,同时让被执行人认识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的传统道德,积极主动履行义务。在该类案件中采取的多为认知角度的共情,既能缓和双方关系,又能实现案结事了。

  三、总结“共情法”运用经验,形成群众工作规范流程

  任何事物的运转都有规律可循,群众工作亦是如此。运用“共情法”做群众工作,要善于总结规律,形成规范流程。

  在执行实践中,运用“共情法”形成了一套做被执行人笔录的工作方法——“三以”流程,即以倾听获得信息,以关怀赢得信任,以规定解决问题。以倾听获得信息,是指在做执行笔录时,要善于倾听被执行人陈述,将其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掌握清楚,为下一步采取恰当的执行措施打好基础;以关怀赢得信任,是指在被执行人阐述其困境的时候,作出合理的关怀,赢得其信任,引导其积极主动履行义务;以规定解决问题,是指要熟悉执行法律法规,各类批复,指导性案例等,在当事人对执行措施有异议或者出现紧急状况时,及时进行答复,处理解决。

  “司法越贴近民众,人民就越信任司法”。执行工作要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去开展,能运用、会运用、善运用“共情法”做当事人工作,既要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把握好执行的分寸和尺度,减小对被执行人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落实善意文明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关闭

版权所有:滨州市惠民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环城南路39号 电话0543-5327030 邮编:2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