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武城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阚东广、网格微法庭庭长李青撰写的《武城法院“互联网+网格化”走出诉源治理“新路子”》一文,入选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第12期。
《中国审判》杂志
《中国审判》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以“权威报道中国司法审判活动,快捷传播世界法律文化信息”为办刊宗旨的法治类新闻期刊。
本刊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中国审判》杂志社编辑、出版、发行。2011年和2012年连续荣获最高人民法院集体嘉奖。2015年被评为“百强报刊”,2016年入选“中国最美期刊”,201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近年来,武城法院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法院决策部署,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职能,主动融入社会综合治理大格局,创新矛盾化解方式方法。为了响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的要求,顺应新时代“网格化”管理模式,遵循着法院职能由社会管控向依法治理逐渐转型这一规律,武城法院利用本地“网格化”管理建设已日渐成熟优势,探索构建“网格微法庭”,打造诉源治理的“武城模式”。
《武城法院“互联网+网格化”走出诉源治理“新路子”》一文充分展现了武城法院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作用,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开创了以“互联网+网格化”双网支撑的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新局面。
全文分享
武城法院“互联网+网格化”走出诉源治理“新路子”
文/李青 阚东广
5月12日至13日,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法院开展网格微法庭业务培训暨网格员聘任活动。活动中,网格微法庭法官向网格员详细介绍了工作规程及报酬管理办法,并为鲁权屯镇一、二片区网格员们颁发聘书。
受聘网格员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情况熟、人员熟”的优势,对于辖区内出现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并有效、快速化解矛盾纠纷,为营造法治化乡村、便利化诉讼服务贡献力量。
武城法院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推进人民法 院调解平台进网格,加快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基层治理、社会联动网格机制深度融合,实现司法审判、网格管理、法庭下沉三项职能的有机结合与升级,开创了以“互联网+网格化”双网支撑的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新局面。
强基固本
调解体系网格化
在武城县鲁权屯镇国庄社区担任多年警务助理的王希合如今有了一个新职务—微法庭网格员,主要负责调解社区矛盾纠纷、开展普法宣传等。
“以前打官司,老百姓都得往县城跑好几趟,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往往忙半天也弄不清流程。现在大家给我打个电话,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疑问。“王希合说。
武城法院在国庄社区设有两名网格员。村民间发生矛盾纠纷时,可以在网格员处备案、调解;必要时还可由网格微法庭组织开庭。
像王希合一样的微法庭网格员分布在武城县各个角落。武城法院 先后建立镇级、村级网格微法庭,织密了该县网格微法庭的“服务网”, 实现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全覆盖。
武城法院将体系建设工作置于先导性位置,围绕县委、县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任务清单,成立网格微法庭工作小组,印发《网格微法庭工作实施方案》,并出台16项配套细则,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今年3月14日,在鲁权屯镇网格微法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武城法院驻鲁权屯镇国庄村网格微法庭、驻山东省暖通空调产业协会的行业专业网格微法庭正式挂牌,标志着鲁权屯镇网格微法庭由试点阶段步入运营正轨。与此同时,鲁权屯镇各中心村网格微法庭、婚姻家事网格微法庭、金融网格微法庭和民间借贷网格微法庭相继开展工作,为后续工作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县共成立镇(街道)级网格微法庭9个、专业网格微法庭4个、村(社区)网格微法庭37个。
为提升工作效能,武城法院整合人力资源,扩充调解队伍,将立案庭、网格微法庭、庭务主任、网格员有效结合,选拔优秀法官助理担任网格微法庭负责人,根据镇(街道)推荐,确定庭务主任,遴选网格长和网格员,并将网格长、网格员纳入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建立“镇(街道)支持、法官助理协助、网格员调解”的联动联调工作机制,该院将矛盾调解工作分解到网格化解,工作模式从“被动受理、局部调解”转为“主动 化解、全面铺开”,走出了诉源治理的“新路子”。
创新机制
多角度助力基层解纷
近年来,武城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及棚户区改造,许多村民搬到崭新的社区楼房居住,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李家户镇某村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甚至一度出现停滞。多名业主向开发商维权,要求尽快交房入住。但开发商也有苦难言。原来,该社区有200余户村民拖欠房款,导致企业运转困难。
社区网格员获知该矛盾线索后,及时上报网格微法庭。网格微法庭负责人经分析硏判,认为如果持续拖欠房款,最终损害的还是村民的利益,遂决定尽快组织调解。一方面,由熟悉村内情况的网格员召集、说服有威望的村民代表参与调解;另一方面,网格微法庭负责人联系该县城建部门、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开发商,进行联席商讨。最终,该纠纷得以圆满解决,社区建设稳步推逬,有效防止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网格微法庭除了负责网格内的调解工作,还承担立案及诉中服务、 协助巡回审判、参与基层信访化解、提供法律专业指导等多项工作,可谓实现信访指导、矛盾调解、诉讼服务、基层治理的“信、调、诉、治”工作全覆盖。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立案、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申请司法确认、网上开庭等流程。
为解决“门难抵人难寻”问题,“网格化送达”应运而生。针对未能确认当事人各方送达地址的、无法确认邮寄地址且无法电子送达的情况,实施网格限时送达,由网格员实地找人、联系近亲属,根据实际情况,适用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等送达方式,有效缩短了送达时间与诉讼审限。
此外,网格微法庭还立足辖区实际,开展“网格+执行”工作模式,为法院的执行工作安上了“千里眼”, 在查人找物、执行调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稳步发展
完善考评重实效
在网格员的选任上,武城法院专门开展了实地调研。该县网格微法庭的两名网格员多为“老少配”,即由一名调解经验丰富的长者与一名对智能技术平台操作熟练的年轻人组成,各自发挥所长,并在工作中互帮互促,发挥团队最大作用。
除了人员选任,武城法院还推出落实保障、强化监督、完善考评、争先树优等多项举措,既为后续发展铺基石,又为网格员工作保实效。
在落实网格员待遇、场所使用、办公经费等要素上,武城法院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工作实施方案,各职能部门对照任务目标具体落实,确保网格微法庭实体工作顺利运转。通过细化薪酬标准,武城法院按照网格员工作成果计酬,实行“以案计薪、实干创收”模式。
为更好地衡量网格员工作实效, 网格微法庭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监督网格员日常工作。通过分调裁系统实现统一分配、量化处理,并根据各类工作事项,按比重计算考核分数,有效反映工作实效。
武城法院家事审判特色工作室先后在“康晶工作室”、婚姻家事指导中心开展调解课堂,指导网格微法庭开展调解工作,因地制宜培育优秀网格员。针对专业网格微法庭,该院致力于广纳专业人才,出台专门的评优奖励办法,并广泛开展社会宣传,鼓励网格员创先争优。
通过“互联网+网格化”双网互联,武城法院网格微法庭逐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呈现出新格局、新气象。下一步,该院网格微法庭将深探索、重实践,不断拓宽线上线下解纷渠道,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