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楼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袁硕望
车过沩水,天就阴沉下来,一到花明楼,风雨便真的来了。
像韶山一样,花明楼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绵延起伏的丘陵绿浪翻腾,涌动着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唤起人们心灵深处多少美好的愿望。多年前的11月24日,即刘少奇诞辰98周年纪念日,我在著名的刘少奇研究专家、刘少奇纪念馆陈列室主任黄祖琳先生的盛情接待下,拜访了花明楼。
我不知道,那一天为什么下雨,以至我的心情湿乎乎的,有一点沉重。刚一下车,撑着伞伫立在风雨中的黄先生便带着我往炭子冲走去。炭子冲东西两侧的山坡上,从冲口到冲尾,挤挤密密的长满了松树、杉树和各色杂木树,树林间底层又长满了茅柴,连小孩子也拱不进去。据说百年前,当地经常有人进山伐木烧炭,靠此营生,因此,这条小山沟便取名炭子冲。冲东侧的山坡下,有一所朝西而建的农家茅舍,几乎全被密密的林子包围,屋前有一口清洌的池塘,这就是刘少奇的故居了。
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土木结构,半瓦半茅的普通农舍,共有大小房屋二十一间半。故居内陈列较为简单,据说基本保持了原貌,神龛、纺车、竹灯、桶凳、斛桶、板仓、木屐、钉鞋、斗笠等都使人浮想联翩,特别是梭筒钩和土布印花被给我的印象最深。透过这些乡土浓郁的氛围,我分明感受到伟人是如何从平凡中走出来的。
出故居,雨下得更大了,走过几道山坡,在山窝中的平地上,耸立着一座典雅的群体型建筑,那就是刘少奇纪念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古雅的龙头檐角,翠竹造型的雕栏和光洁照人的麻石柱,使人情不自禁地称赞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手艺。
纪念馆的正上方,大理石刻有“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一看那刚劲的笔锋,就知道是邓小平的手迹。馆内陈列共分七个部分:即“走上革命道路”、“领导早期工人运动”、“坚持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参与领导夺取全国胜利”、“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和“历史是人民写的”,详尽地展示了刘少奇革命而光荣的一生和晚年受屈辱的曲折经历。
说实在的,我过去对刘少奇的革命经历知之甚少,有关书籍并不多见,更未多读,以至形成了认识的偏差,特别是对刘少奇晚年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历史是人民写的”这一陈列内容告诉我们:“文革”中他被错误地扣上“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永远开除出党”。在河南开封,他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和病魔顽强地斗争了2 7天,于1 969年11月12日6时4 5分含冤去世,终年71岁。死的时候,他身旁没有一个亲人,没有鲜花,没有党旗,他把一切给了党和人民,只有那一头白发属于自己。刘少奇逝世后,遗体当作“烈性传染病人”在开封市火葬场连夜火葬,火葬袋上竟将堂堂国家主席写成“无业”。怪不得有人说刘少奇“冤沉六字,泪洒千秋’’,怪不得有人在花圈的飘带上写道:“少奇同志少有的奇才,少有的奇人,少有的奇冤,陈列如此简单,也是少有的奇事”。
走出纪念馆,来到刘少奇铜像广场。风雨之中,刘少奇身着大衣,手捏香烟,深邃而坚毅的目光注视着远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沉思,是刘少奇同志的习惯,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伟大的民族就是在沉思中奋起,在沉思中前进的。
风雨中,我看出了花明楼的坚毅和倔强,看到了刘少奇的悲愤和自信,也看到了民族兴旺的曙光。历经风雨之后的刘少奇故居,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楼啊!
作者单位:湖南省临湘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