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 老电影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谢威利
前段时间给母亲打电话,电话里隐约传来熟悉的闽剧的声音,母亲说那几天在老家忙着祭神。每年农历八月廿三是村里祭神的日子,按照习俗,经济条件好的村民会请戏班子来村里唱戏,简单一点的,就是直接请镇上影院的人下来放两部电影。
小孩子听戏主要是为了让大人买零食,但对电影却真的由衷喜欢。一块空地上立起两根碗口粗的竹竿,再挂上白色的影布,就成了一个露天电影院了。由于放电影的缘故,大人便找不到借口将孩子留在家里,早早地吃过晚饭,我们便会带着自己的小板凳到空地上占有利的位置,其实根本不必占,因为场地实在够大,但小孩子就爱没事找事。一大群孩子聚在一起,打打闹闹是少不了的,有时候大人们会呵斥,但总是偷偷地笑一下,又跑开了。
放映员的三轮摩托车一开来,孩子们便纷纷围上去,新奇地看着放映机和胶片,七嘴八舌地问着今晚放什么电影。通常,放映员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并不搭理小孩,但孩子很执着,总会一直追问着,被弄烦了,老放映员吐露了“机密”,得到回答后,我们便会散开来,如获至宝般地跑去告诉大人。
天色渐暗,放映机射出一道强光,胶片开始转动,好戏正式开始。但不安分的孩子们总是不能认认真真地作一件事,哪怕是好好看一场电影。看不了多长时间,注意力便被其他事吸引了,荧幕上的故事情节紧张地进行着,荧幕下的孩子也没闲着,总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碍着大人了,便遭到喝斥,但孩子知道大人们并非认真,于是笑笑,便躲进了黑暗里了。小孩子固然顽皮,但电影中的武打桥段是必不能错过的,因为这是第二天重要的谈论话题。
正如现在的人们去电影院总喜欢抱一大桶爆米花一样,那会儿的“影院”自然也少不了吃。每到唱戏或放电影之际,小摊贩早早地在附近摆起摊点,卖的都是些小吃,比如海蛎饼,鱼丸,牛肉滑,锅边等,价钱也比较实惠。于是,弥漫于空气中的各种小吃的气息成为当时观影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及至电影散场,人们提起凳子收拾东西回家,大人们也在纷纷叫唤自家的孩子,老放映员也收起幕布,不一会儿就开着三轮摩托走了,小摊贩们则是最后一波收工,散场时的生意是决不能错过的。
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影院”,瞬间变得宁静了,蟋蟀的声音再次打破夜的宁静。记得有一次,我把新买的一个塑料板凳落在了“影院”,等回去时已经找不着了,几天后我在另一个村民家中见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板凳,但那户人家硬说是自己买的。之后,父母并没有给我买新的板凳,父亲用几块木板钉了一个,那个板凳一直陪我到上学前班。
第二天,人们谈论的话题一般与电影或戏曲有关。老人们显然分不清真实世界与电影的区别,觉得外面的世界难以想象,他们有时甚至会张冠李戴,把情节说的颠三倒四的。年轻人,则专注于枪械、汽车、大哥大之类的,而孩子则尽情发挥想象力模仿电影的英雄。
记得,有一年放了《大话西游》,用网络语言说,这部电影彻底摧毁了村民们的三观,当然放映员就成了人们声讨的对象。然而,若干年后,这部电影成了人们口中的经典,并开始在影院重映了。
上高中之后,一年极少在家,渐渐发现露天电影少了,看电影的人也少了,村里连孩子都没几个,完全没了往日的生气。有了些钱的村里人总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了,再远一点的就是送到国外,自己在农村窝了一辈子,总想让子女逃离这片土地,父母心总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罗大佑所唱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又有的”。
再后来,村里建起气派的礼堂,放电影这种廉价的祭神方式已然配不上村民高涨的物质财富,况且,那时候每户人家基本上都购置了影碟机,看电影就不再是稀罕之物。今天,现代化的电影院里各种先进的放映设备更是给了观影人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于是,露天电影只能成为过去。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那童年的露天电影也只是偶尔会如那发黄的胶片般,在脑海中断断续续地播放着,让人不断地回味旧时光。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