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自由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盛东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有一个怪人,他梦想羽化成蝶,妻子死后竟兴高采烈地奏乐,计划死后以天地为棺。在常人,尤其是同时代的人看来,这个人实在是个疯子。
不过他的哲学确实是一枝奇葩,自顾自地绽放,“肆无忌惮”。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哲学,恐怕便是“逍遥”二字了。在著名的《逍遥游》中,他阐明自己的观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他想说生命不用凭借什么外界的扶持,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可以说《逍遥游》很好的体现了他的一个哲学理念: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在现世除非挣脱所有束缚,否则便无法实现。这种思想带有浓厚的精神虚无主义色彩。
为什么庄子会产生这种思想呢?回溯到那个时代,或可一探究竟。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周天子早已丧失了权威,征伐自诸侯出,民生凋敝、生灵涂炭,人民的生活是很不如意的。庄子意识到所谓的儒家等诸子百家大都只不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已,他对这个现世感到失望,相比起来,自然界是如此和谐、自由,“天法道,道法自然”,应该向自然学习,而世俗的东西尽是污浊不堪的。他走向了一个极端,才有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感慨,在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路上,抛弃了一切世俗之物。
看完《庄子》,自己也深深地处在一种矛盾之中。
一方面,庄子的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使他拥有了无穷的浪漫气息,他可以从自然中提取美妙的寓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典故,比起孔孟的说教来,就好像历史课本与科幻小说,叙述方式完全不一样,却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濠梁之鱼”、“庖丁解牛”、“望洋兴叹”……
另一方面,他的这种绝对的自由很难在现世中实现,人们不可能不受制于其他事物,不可能因相互依赖而结成群体社会。所以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书本上。那么美好的愿景,却又无法实现的思之令人唏嘘。
总的来说,庄子是个奇人,如果放在现在的时代,大概会是个网络红人之类吧,火一阵之后呢?貌似现在的人都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去细细聆听庄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了。
其实,现在的人应该学习庄子,在世俗生活之外,应该有一点庄子的豁达的人生观。
据记载,庄子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哭着说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忤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 死,故善吾生者,所以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作者单位:河南省尉氏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