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法庭地处“中国第一怪石山”——邹城市峄山脚下,辖区内有峄山、看庄、香城、唐村4镇218村(居),面积362平方公里,人口约21万。这个法庭里有个连续4年结案数都超200件的法官,这个法官还喜欢骑摩托车走村串巷送服务上门,他就是被当地群众称为“摩托法官”的陈庆存。
一年结案两百多 跑完乡镇跑山窝
峄山脚下有个“摩托法官”
《济宁晚报》记者 宋延坤 见习记者 孙丹青
一张笑脸:调撤率超过七成
“嘟嘟嘟”,1日早晨7点40分,一辆“不太年轻的”摩托车驶到了峄山法庭的大门口,“骑士”摘下头盔后,露出了一张精神奕奕的面孔。在他身后,4名干警也说笑着进了门,跟“骑士”打招呼,“老陈,你大小也是个副庭长,也该换辆新点儿的摩托车了。”陈庆存淡淡笑了笑后,对同事们道,“我的摩托车性能好,上个坡啥的也都快,根本就不用换。我今天有个离婚案件要开庭,到时候大家多协助我。”“老师们,都让一下,”停放好摩托车后,陈庆存对堵在审判庭外的围观者道,“这位老大爷,别着急,您先在那边的椅子上坐坐。那几位同志,你们也别着急,稍等一下我们就开庭。”一溜小跑进了办公室之后,陈庆存赶紧拿出卷宗,又分别将原告和被告叫到办公室。“放松一下,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别这么激动。我们法庭一定会认真处理纠纷的,请你们放心,如果在法庭上出现什么情况也不能打架,那样会影响我们的审判工作……”每一次开庭前,陈庆存都会这样耐心仔细地给双方做思想工作,不让他们带着情绪上法庭。
庭审开得非常顺利,也让陈庆存对案件的审理有了不少信心。在调解时,他笑着劝原告王某道,“你坚持要求抚养3岁的儿子,孩子他妈妈黄某也争着抚养孩子,你们都不肯让一步,这还是非常好的,说明你们俩都心疼孩子。但是,孩子不管跟着你们谁过,还是属于你们两方的,都要把孩子抚养成人,你们说是不?”看到双方开始被自己说动了,陈庆存趁热打铁又和双方“聊”了一个多小时,双方也达成了一致意见:孩子由被告黄某抚养,原告王某可随时探望。一场纠纷就这样化解了,当原、被告及其家人满意离去时,口干舌燥的陈庆存匆匆喝了一杯没剩多少热乎劲的水,又去接待下一拨当事人去了。
“我们庭始终坚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特别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接受教育权、接受抚育权、接受探视权,”峄山法庭庭长蒋舒鹏告诉记者,“这样也要求我们的法官坚持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原则及时作出判决。陈庆存法官就不断创新审判的方式方法,寻找息诉止争的人性化审判方式,营造出和谐的调解气氛,最大限度地缓和当事人的对立情绪,让双方理性地思考问题。所以,陈法官经手案件的调撤率、当事人满意率、案件质量和效率也很高。”
一张笑脸相迎、一声您好相问、一个座位相让、一杯热水暖心。陈庆存和同事们用平民化的语言,让当事人把满肚子的怨气和诉求理由全倒出来。然后,以“拉家常”式的谈话方式,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讲法律,拉近了当事人与法官间的距离。今年2011年1至10月份,陈庆存和同事们的“温馨调解”结案158起,调撤率就达到了72%,所调解的案件无一反悔、无一矛盾激化、无一上访申诉。
能调则调:摸清原被告心理
“在审判工作中,陈庆存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握住了当事人双方的心理特点,” 蒋舒鹏告诉记者,“他能将调解贯穿审判工作的整个过程,近五年,他办理的案件调解率均在50%以上,其中2010年调撤率达到了70.11%。”
陈庆存告诉记者,“调解能力不仅要求法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每一次庭审前,他都是通过审查卷宗材料,摸清当事人的诉讼意图,通过当事人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在合适的机会作出调解。他的同事也告诉记者,陈庆存在庭审中都能不偏不倚,居中裁判,用自己的诚信和情感去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并换取信任,引导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将案件事实审得非常清楚,“能调则调,调解不成就尽快判决”成了案件审理时的特点。
不久前经手的一个案件让同事们印象深刻。当事人是五里营村的李甲和李乙,两家是本家,由于居住在最前面的李甲增建二层楼房,李乙向李甲借了25000元也准备增建二层楼房,在李甲建造完二层的主体时,居住在李乙后面的邻居不让李乙建二层,这时李乙也就阻止李甲建二层,并拒绝偿还25000元。为此,李甲和李乙有了纠纷,吵闹多次,还各自纠集人“占场子”,村委会多次调解也无效,双方坚持了多年。最后,李甲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李乙偿还借款;李乙也不甘“示弱”,也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李甲排除妨碍,拆除二层楼房。
这样一个听一遍都“纠结”的案子,陈庆存可没少费了工夫。三番两次骑着摩托车到双方居住的地方查看、测量,多次分头聊天谈心。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当原、被告所在的村委会周书记听到这个结果时,竖起大拇指说道,“我在村委会工作20多年,什么样的纠纷都处理过,就是这个纠纷处理了两年多,没有效果。陈法官骑着摩托车一趟趟的来回就调解成了,我真是太佩服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这样的案子挺常见,为了顺利解决,陈庆存也是骑着摩托车在辖区内奔波。4个镇、218个村(居),他每年都要骑上摩托车转上三四趟。从宽阔的柏油路到狭窄的乡间泥巴路,从忙碌的田间地头又到宁静的山路,摩托车成了陈庆存最好的“搭档”,他本人连续五年个人结案数全院第一,获得办案能手、调解能手、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等一系列荣誉。
案结事了:化解矛盾用智慧
对于受过专业训练的法官来说,审结一个案件并不难,但要有效化解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冲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却需要充分运用智慧。“法官的职责就是运用法律和智慧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效地统一起来,”陈庆存笑着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裁判的案件既能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又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陈庆存曾经审理过这样一起欠款纠纷案件:原告吴某是一名鳏寡老人,年轻时靠干建筑攒了4万元钱,后来他将这些钱借给了同村的几个人。2010年,吴某生病需要医疗费,由其6个侄子拿着吴某交给的借条,到借款人那里讨回了部分欠款。但是钱要回后,并没有交给吴某,为此,吴某将其中一个侄子告上了法庭。“这个案件证据不足,如果吴某是有一定法律知识的人,就会劝告他撤诉,甚至判决吴某败诉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陈庆存说,“吴某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他没什么文化,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走投无路才诉至法院。我知道,如果处理不好这个案子,不仅保护不了老人的合法权益,对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处理好案件,陈庆存骑上摩托车到老人所在的村委会去做工作,取得村委会的配合后,他又骑摩托车将所有借过老人钱的村民喊来一一作了记录,告知如果还有人没偿还吴某的钱,一定要还给他本人。还将老人的6个侄子传来一一作了询问笔录,最后查清,从债务人要回的款项由吴某其中的三个侄子做生意用了。陈庆存据此依职权将吴某的三个侄子追加为本案的共同被告,依法作出由3个侄子偿还吴某款项的判决。判决后,当事人均表示服从,陈庆存也给其他村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邹城市居全国百强县的前列,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随之而来的涉及外地人的案件也比较多,审理这些案件是否公正,不仅影响到法院的形象,更关乎到城市的经济发展。陈庆存所审结的1500多起案件中,有一方或双方是外地当事人的案件约有200起,涉及到济宁12县市区、我省其他地区和江苏、浙江、河南、辽宁、福建、安徽、四川等省份。当陈庆存为了案件骑摩托车四处跑的时候,外地的当事人也看出了他谨慎、热情的工作态度。
悉心安排:不浪费一分一秒
这几年,陈庆存每年都要审理200余起案件,由于数量多,加上有些案件非常复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将案卷依收案时间先后排列,并按计划审结。“在每个周一,将本周需要开庭的案件整理好,并做好记录,同时通知本周需要二次开庭或再次调解的案件当事人。在每个周五,整理开完庭的案卷,作为休息日加班的准备,”他告诉记者。因为每周开庭及二次调解的案件往往在10件以上,陈庆存对于调解或撤诉结案的案件,不论是否下班,都保证了在当日内制作好调解书或裁定书,并在加盖法院公章后及时送达。对于已结案件,也做到了及时整卷归档。
在时间的把握上,陈庆存的标准是“绝不浪费一分一秒”。屁股下的摩托车也是越来越忙,常常奔跑在烈日下和寒冬里,如果遇到什么故障,他甚至推着摩托车小跑赶往下一个地点。越来越多的当事人认识了这个骑摩托车的法官,“摩托法官”的外号也就叫开了。由于工作时间安排紧凑,他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就少得可怜。
陈庆存的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带两个班的课,还是班主任,工作也很忙。女儿刚上学的时候没人接送,只好寄住在接送站,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就能独立坐公交车上学了。每天进办公室后,陈庆存先泡上一杯血府逐瘀颗粒,他没忘记吃药时间,却忘记了年薪假;没忘记整理裁判文书和整卷,却常常忘记下班时间,忘记周末休息时间。“家里人对我倒是没啥怨言,都挺支持我的,”陈庆存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母亲80岁高龄,每周回一次老家陪老母亲吃顿饭成了“必修课”,春节的时候也把母亲接到城里一起过。
峄山法庭地处邹城市东南部山区,所处理的大多都是辖区内的民事案件,其中离婚案件约占案件的70%以上,人身损害案件10%,其他案件20%。尤其是离婚案件和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案情复杂,当事人的工作也特别难做,给案件的审理带来很大的难处。陈庆存告诉记者,“我进院15年了,一直都在审判业务庭工作,与当事人面对面接触。最好的工作经验就是:只要心中装着群众,只要不忘记法官的职责,只要你办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没有办不了、办不好的案子!”
版权所有:邹城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邹城市普阳山路996号 电话0537-5213281 邮编:2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