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礼”讲“理”:大嫂巧解家事千千结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3日 | ||
说“礼”讲“理”:大嫂巧解家事千千结 “这事儿一直像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得我心里喘不过气来,现在可算解决了。”李某说道。近日,莒县法院刘官庄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不仅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更让“彩礼”回归“礼”的初衷。 【纠纷起因】 2024年,女方李某与男方刘某经人介绍相识,随着感情的升温,两人在双方父母、亲友以及媒人的共同见证下举办了订婚仪式。订婚当日,刘某依照习俗,将包含礼金和首饰的彩礼郑重交付给李某,现场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然而,订婚后不久,两人便因生活中的琐碎之事频繁发生矛盾,关系一度降至冰点。眼见结婚无望,刘某提出退婚,并要求李某返还彩礼。但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始终无法就彩礼返还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刘某将李某及其父母诉至法庭,要求退还彩礼以及首饰、礼盒钱等相关款项。 【调解经过】 面对这起交织着复杂情感的案件,刘官庄法庭庭长宋时晓向刘某建议道:“针对家事类纠纷,我们专门设立了‘大嫂调解通道’,由法院和县妇联共同选聘的村妇联主席负责调解工作。这些调解员熟悉咱们本地的风俗习惯,调解经验也十分丰富,你同意先调解吗?”刘某听后,回应道:“行啊,要是这事儿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传出去我们心理压力也大得很。” 在征得刘某同意后,驻庭的大嫂调解员刘玉英与杨雪艳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起案件的调解工作中。她们深知,化解此类纠纷,需先打开当事人的心门,于是多次主动致电李某,以温和的态度、耐心的倾听,为李某提供充足的表达空间。 电话那头,李某满是无奈与委屈:“这还没结婚呢,三天两头就吵得不可开交,退婚就退吧。可我对彩礼方面的习俗不太懂,得先问问我爸妈,征求他们的意见。”调解员敏锐捕捉到这一关键信息,婚约财产纠纷绝非简单的二人之事,还深深牵动着两个家庭的利益与情感。于是,她们迅速调整策略,主动与双方父母取得联系,通过真诚的态度和亲切的言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深入了解他们对于彩礼返还等问题的具体意向。经过调解员们的不懈努力,双方父母终于同意坐下来,面对面进行沟通。 考虑到双方见面时可能因情绪激动而引发冲突,调解最终以线上形式进行。不过,双方父母为了表示诚意,均到场参与。起初,调解现场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面对这一局面,两名调解员展现出专业的调解能力。她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开展疏导工作,将情绪激动的父母分别带到不同的房间进行心理疏导。 待双方的情绪稍有平复后,调解员结合多年积累的同类案件调解经验,提出了几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她们还结合本地婚俗和人情往来,用通俗易懂、乡亲们耳熟能详的道理,慢慢开解双方的情绪,让他们认识到相互揣着“气疙瘩”只能加深矛盾,只有心平气和地协商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在调解的关键阶段,宋时晓庭长也适时介入,就相关法律进行专门普法:“根据《民法典》的明确规定,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彩礼应当予以返还。不过,具体返还的数额需要综合考虑双方过错程度、共同生活时间等多种因素。咱们调解也是依法依理,最大程度保障你们的合法权益。”这番话打消了双方对于调解的顾虑,让他们对法律规定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双方的态度趋于缓和,调解员趁热打铁,从情理角度继续为双方当事人及其父母分析:“我们不能光讲礼,更要讲理,你们看,刘某为了筹备婚礼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李某家为了准备嫁妆也有不少支出,大家都互相换位思考一下。”这真挚且中肯的话语,不断触动着双方的心弦。 【顺利化解】 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协商和沟通,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李某父母代女儿当庭返还彩礼及金首饰、被褥四件套等。为了确保返还首饰的品质真实无误,宋时晓庭长及调解员陪同刘某父母一同前往金店进行检验,确保首饰没有问题后,刘某委托其律师当场出具了撤诉申请书。李某在电话中如释重负地说:“终于解决了,我和我的家人可以放下心里的包袱,重新开始生活了。”这起案件的顺利化解,充分体现了法律温度和人文关怀在司法实践中的完美交融。 在应对各类纠纷时,理性沟通恰似一座桥梁,能够跨越双方的对立与隔阂;专业调解宛如一盏明灯,为当事人照亮解决问题的方向。莒县法院将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充分挖掘并发挥家事类纠纷“大嫂调解机制”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且饱含温情的司法服务,努力让每一位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刘官庄法庭苏丹、研究室 李双双)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