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崂山区人民法院将深化府院联动作为坚持能动履职、推进法治崂山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强化司法与行政的衔接互补、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司法效能、行政效能和社会效益。
一、发挥职能作用,促推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支持依法行政。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支持依法行政和“放管服”改革,将府院联动贯穿法院各审判执行条线。2023年以来列席崂山区政府常务会议32次,积极参与研究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工作,及时建议行政机关修订与上位法冲突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完善衔接机制。建立审判团队与政府职能部门“点对点”对接联络机制,以及定期会商、庭审观摩和典型案例发布等制度。2023年以来共计与41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组织召开府院联席会议并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统筹协调法律适用、民生保障、社会稳定、资产处置等问题64个。三是妥善办好“民告官”案件。依托“行政争议和解中心”,推进争议实质性化解常态化开展,和解、撤诉案件占比超过20%。提出行政审判8项行动举措,正确处理好依法履职和权益保障的关系,2023年以来妥善办结各类行政案件545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4年保持100%,行政审判庭获评全市人民法院“提质增效示范岗”。
二、突出需求导向,护航城市更新建设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做实“从政治上看”,加入由区政府、区委政法委、街道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参加联席会议20余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院保障、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坚持精准施策。注重关口前移,抽调8名法官前往社区拆迁签约现场,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诉前调解、法律咨询、诉讼指引、审判执行等工作。强化行政审判司法供给,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集体土地非诉执行审查机制,通过行政机关出具宅基地权属证明有效解决因权证、档案缺失无法确定拆迁补偿主体的难题,助力张村河片区村庄改造提速增效。三是坚持快立快审。开启涉城市更新建设案件“绿色通道”,成立法治保障领导小组和法律问题研判小组,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召开党组会、审判委员会专题研究部署8次,高位推进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妥善审结涉TOD重点项目房屋租赁合同纠纷12件,47起涉及株洲路打通案件得以迅速解决。
三、聚焦稳企惠企,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一是“院企互访”把脉问诊。坚持能动履职,建立完善“院企互访”机制,深入参与行政机关领导的“引法强链”行动,班子成员“一对一”包联重点企业,主动走访或邀请观摩座谈30余家,法律问诊400余次,让法治元素“点亮”企业发展要素。二是强化金融司法协同。在金融监管局、金管委等多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建立“央地协同”联动解纷机制,成立“金法E站”多元解纷平台,持续推动高标准打造金家岭“金融+互联网”法庭,一体推进解纠纷、防风险、促治理。深化“金融司法系列行”活动,建立金融机构司法专员对接机制,拓宽“金融智审平台”应用范围,积极通过司法建议、数据推送等方式不断提高法院对金融产业的贡献率。三是服务保障重点工作。妥善处理涉“海德堡”项目纠纷,运用“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化解购房纠纷260余件,从快办理总标的额超4亿元的工程款纠纷近200件,实质性解决近40户拆迁群众诉求,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建立企业破产处置联动机制,制定“执行移送破产”和“破产案件快速审理”工作指引,建立“执行部门筛查+破产专班审查”工作机制,坚持“当破则破、能救必救”,保障相关权益方利益最大化。
四、推进多元解纷,持续增厚司法效能
一是超前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与79家基层治理单位建立联系,协助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47起,调解成功率100%。创新构建“法院+仲裁”“法院+人社”“法院+住建”等工作联动模式,探索引进市场化调解组织,诉前化解纠纷4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58.4%。与区人社局签署《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备忘录》,走进濒临倒闭企业化解潜在群体性纠纷百余起,主动调研分析近五年劳动争议案件运行态势,为“稳就业、惠民生”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二是积极融入社会治理。积极对接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健全完善“一核八翼——庭长包联街道”工作机制,上半年协助街道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工作中发现辖区“海帆亲子游泳”“熠然早教培训”存在经营异常,及时向区政法委汇报并联合市场监管、教体、公安等10余个部门,将涉1500余人的群体性纠纷妥善化解于诉前。针对行政管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发出司法建议21件,以司法建议“小切口”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三是扎实化解涉诉信访。扎实做好涉诉信访化解和“有信必复”工作,建立“院领导+员额法官”精准接访机制,健全完善实质化解、依法终结等制度,加强与行政机关研判协调机制,及时汇报相关情况,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处置化解一批信访案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本文载于2024年7月19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
近年来,崂山区人民法院将深化府院联动作为坚持能动履职、推进法治崂山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强化司法与行政的衔接互补、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司法效能、行政效能和社会效益。
一、发挥职能作用,促推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支持依法行政。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支持依法行政和“放管服”改革,将府院联动贯穿法院各审判执行条线。2023年以来列席崂山区政府常务会议32次,积极参与研究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工作,及时建议行政机关修订与上位法冲突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完善衔接机制。建立审判团队与政府职能部门“点对点”对接联络机制,以及定期会商、庭审观摩和典型案例发布等制度。2023年以来共计与41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组织召开府院联席会议并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统筹协调法律适用、民生保障、社会稳定、资产处置等问题64个。三是妥善办好“民告官”案件。依托“行政争议和解中心”,推进争议实质性化解常态化开展,和解、撤诉案件占比超过20%。提出行政审判8项行动举措,正确处理好依法履职和权益保障的关系,2023年以来妥善办结各类行政案件545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4年保持100%,行政审判庭获评全市人民法院“提质增效示范岗”。
二、突出需求导向,护航城市更新建设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做实“从政治上看”,加入由区政府、区委政法委、街道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参加联席会议20余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院保障、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坚持精准施策。注重关口前移,抽调8名法官前往社区拆迁签约现场,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诉前调解、法律咨询、诉讼指引、审判执行等工作。强化行政审判司法供给,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集体土地非诉执行审查机制,通过行政机关出具宅基地权属证明有效解决因权证、档案缺失无法确定拆迁补偿主体的难题,助力张村河片区村庄改造提速增效。三是坚持快立快审。开启涉城市更新建设案件“绿色通道”,成立法治保障领导小组和法律问题研判小组,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召开党组会、审判委员会专题研究部署8次,高位推进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妥善审结涉TOD重点项目房屋租赁合同纠纷12件,47起涉及株洲路打通案件得以迅速解决。
三、聚焦稳企惠企,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一是“院企互访”把脉问诊。坚持能动履职,建立完善“院企互访”机制,深入参与行政机关领导的“引法强链”行动,班子成员“一对一”包联重点企业,主动走访或邀请观摩座谈30余家,法律问诊400余次,让法治元素“点亮”企业发展要素。二是强化金融司法协同。在金融监管局、金管委等多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建立“央地协同”联动解纷机制,成立“金法E站”多元解纷平台,持续推动高标准打造金家岭“金融+互联网”法庭,一体推进解纠纷、防风险、促治理。深化“金融司法系列行”活动,建立金融机构司法专员对接机制,拓宽“金融智审平台”应用范围,积极通过司法建议、数据推送等方式不断提高法院对金融产业的贡献率。三是服务保障重点工作。妥善处理涉“海德堡”项目纠纷,运用“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化解购房纠纷260余件,从快办理总标的额超4亿元的工程款纠纷近200件,实质性解决近40户拆迁群众诉求,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建立企业破产处置联动机制,制定“执行移送破产”和“破产案件快速审理”工作指引,建立“执行部门筛查+破产专班审查”工作机制,坚持“当破则破、能救必救”,保障相关权益方利益最大化。
四、推进多元解纷,持续增厚司法效能
一是超前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与79家基层治理单位建立联系,协助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47起,调解成功率100%。创新构建“法院+仲裁”“法院+人社”“法院+住建”等工作联动模式,探索引进市场化调解组织,诉前化解纠纷4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58.4%。与区人社局签署《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备忘录》,走进濒临倒闭企业化解潜在群体性纠纷百余起,主动调研分析近五年劳动争议案件运行态势,为“稳就业、惠民生”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二是积极融入社会治理。积极对接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健全完善“一核八翼——庭长包联街道”工作机制,上半年协助街道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工作中发现辖区“海帆亲子游泳”“熠然早教培训”存在经营异常,及时向区政法委汇报并联合市场监管、教体、公安等10余个部门,将涉1500余人的群体性纠纷妥善化解于诉前。针对行政管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发出司法建议21件,以司法建议“小切口”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三是扎实化解涉诉信访。扎实做好涉诉信访化解和“有信必复”工作,建立“院领导+员额法官”精准接访机制,健全完善实质化解、依法终结等制度,加强与行政机关研判协调机制,及时汇报相关情况,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处置化解一批信访案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本文载于2024年7月19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近年来,崂山区人民法院将深化府院联动作为坚持能动履职、推进法治崂山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强化司法与行政的衔接互补、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司法效能、行政效能和社会效益。
一、发挥职能作用,促推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支持依法行政。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支持依法行政和“放管服”改革,将府院联动贯穿法院各审判执行条线。2023年以来列席崂山区政府常务会议32次,积极参与研究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工作,及时建议行政机关修订与上位法冲突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完善衔接机制。建立审判团队与政府职能部门“点对点”对接联络机制,以及定期会商、庭审观摩和典型案例发布等制度。2023年以来共计与41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组织召开府院联席会议并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统筹协调法律适用、民生保障、社会稳定、资产处置等问题64个。三是妥善办好“民告官”案件。依托“行政争议和解中心”,推进争议实质性化解常态化开展,和解、撤诉案件占比超过20%。提出行政审判8项行动举措,正确处理好依法履职和权益保障的关系,2023年以来妥善办结各类行政案件545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4年保持100%,行政审判庭获评全市人民法院“提质增效示范岗”。
二、突出需求导向,护航城市更新建设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做实“从政治上看”,加入由区政府、区委政法委、街道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参加联席会议20余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院保障、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坚持精准施策。注重关口前移,抽调8名法官前往社区拆迁签约现场,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诉前调解、法律咨询、诉讼指引、审判执行等工作。强化行政审判司法供给,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集体土地非诉执行审查机制,通过行政机关出具宅基地权属证明有效解决因权证、档案缺失无法确定拆迁补偿主体的难题,助力张村河片区村庄改造提速增效。三是坚持快立快审。开启涉城市更新建设案件“绿色通道”,成立法治保障领导小组和法律问题研判小组,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召开党组会、审判委员会专题研究部署8次,高位推进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妥善审结涉TOD重点项目房屋租赁合同纠纷12件,47起涉及株洲路打通案件得以迅速解决。
三、聚焦稳企惠企,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一是“院企互访”把脉问诊。坚持能动履职,建立完善“院企互访”机制,深入参与行政机关领导的“引法强链”行动,班子成员“一对一”包联重点企业,主动走访或邀请观摩座谈30余家,法律问诊400余次,让法治元素“点亮”企业发展要素。二是强化金融司法协同。在金融监管局、金管委等多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建立“央地协同”联动解纷机制,成立“金法E站”多元解纷平台,持续推动高标准打造金家岭“金融+互联网”法庭,一体推进解纠纷、防风险、促治理。深化“金融司法系列行”活动,建立金融机构司法专员对接机制,拓宽“金融智审平台”应用范围,积极通过司法建议、数据推送等方式不断提高法院对金融产业的贡献率。三是服务保障重点工作。妥善处理涉“海德堡”项目纠纷,运用“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化解购房纠纷260余件,从快办理总标的额超4亿元的工程款纠纷近200件,实质性解决近40户拆迁群众诉求,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建立企业破产处置联动机制,制定“执行移送破产”和“破产案件快速审理”工作指引,建立“执行部门筛查+破产专班审查”工作机制,坚持“当破则破、能救必救”,保障相关权益方利益最大化。
四、推进多元解纷,持续增厚司法效能
一是超前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与79家基层治理单位建立联系,协助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47起,调解成功率100%。创新构建“法院+仲裁”“法院+人社”“法院+住建”等工作联动模式,探索引进市场化调解组织,诉前化解纠纷4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58.4%。与区人社局签署《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备忘录》,走进濒临倒闭企业化解潜在群体性纠纷百余起,主动调研分析近五年劳动争议案件运行态势,为“稳就业、惠民生”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二是积极融入社会治理。积极对接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健全完善“一核八翼——庭长包联街道”工作机制,上半年协助街道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工作中发现辖区“海帆亲子游泳”“熠然早教培训”存在经营异常,及时向区政法委汇报并联合市场监管、教体、公安等10余个部门,将涉1500余人的群体性纠纷妥善化解于诉前。针对行政管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发出司法建议21件,以司法建议“小切口”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三是扎实化解涉诉信访。扎实做好涉诉信访化解和“有信必复”工作,建立“院领导+员额法官”精准接访机制,健全完善实质化解、依法终结等制度,加强与行政机关研判协调机制,及时汇报相关情况,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处置化解一批信访案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本文载于2024年7月19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
近年来,崂山区人民法院将深化府院联动作为坚持能动履职、推进法治崂山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强化司法与行政的衔接互补、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司法效能、行政效能和社会效益。
一、发挥职能作用,促推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支持依法行政。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支持依法行政和“放管服”改革,将府院联动贯穿法院各审判执行条线。2023年以来列席崂山区政府常务会议32次,积极参与研究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工作,及时建议行政机关修订与上位法冲突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完善衔接机制。建立审判团队与政府职能部门“点对点”对接联络机制,以及定期会商、庭审观摩和典型案例发布等制度。2023年以来共计与41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组织召开府院联席会议并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统筹协调法律适用、民生保障、社会稳定、资产处置等问题64个。三是妥善办好“民告官”案件。依托“行政争议和解中心”,推进争议实质性化解常态化开展,和解、撤诉案件占比超过20%。提出行政审判8项行动举措,正确处理好依法履职和权益保障的关系,2023年以来妥善办结各类行政案件545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4年保持100%,行政审判庭获评全市人民法院“提质增效示范岗”。
二、突出需求导向,护航城市更新建设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做实“从政治上看”,加入由区政府、区委政法委、街道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参加联席会议20余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院保障、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二是坚持精准施策。注重关口前移,抽调8名法官前往社区拆迁签约现场,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诉前调解、法律咨询、诉讼指引、审判执行等工作。强化行政审判司法供给,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集体土地非诉执行审查机制,通过行政机关出具宅基地权属证明有效解决因权证、档案缺失无法确定拆迁补偿主体的难题,助力张村河片区村庄改造提速增效。三是坚持快立快审。开启涉城市更新建设案件“绿色通道”,成立法治保障领导小组和法律问题研判小组,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召开党组会、审判委员会专题研究部署8次,高位推进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妥善审结涉TOD重点项目房屋租赁合同纠纷12件,47起涉及株洲路打通案件得以迅速解决。
三、聚焦稳企惠企,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一是“院企互访”把脉问诊。坚持能动履职,建立完善“院企互访”机制,深入参与行政机关领导的“引法强链”行动,班子成员“一对一”包联重点企业,主动走访或邀请观摩座谈30余家,法律问诊400余次,让法治元素“点亮”企业发展要素。二是强化金融司法协同。在金融监管局、金管委等多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建立“央地协同”联动解纷机制,成立“金法E站”多元解纷平台,持续推动高标准打造金家岭“金融+互联网”法庭,一体推进解纠纷、防风险、促治理。深化“金融司法系列行”活动,建立金融机构司法专员对接机制,拓宽“金融智审平台”应用范围,积极通过司法建议、数据推送等方式不断提高法院对金融产业的贡献率。三是服务保障重点工作。妥善处理涉“海德堡”项目纠纷,运用“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化解购房纠纷260余件,从快办理总标的额超4亿元的工程款纠纷近200件,实质性解决近40户拆迁群众诉求,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建立企业破产处置联动机制,制定“执行移送破产”和“破产案件快速审理”工作指引,建立“执行部门筛查+破产专班审查”工作机制,坚持“当破则破、能救必救”,保障相关权益方利益最大化。
四、推进多元解纷,持续增厚司法效能
一是超前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与79家基层治理单位建立联系,协助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47起,调解成功率100%。创新构建“法院+仲裁”“法院+人社”“法院+住建”等工作联动模式,探索引进市场化调解组织,诉前化解纠纷4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58.4%。与区人社局签署《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备忘录》,走进濒临倒闭企业化解潜在群体性纠纷百余起,主动调研分析近五年劳动争议案件运行态势,为“稳就业、惠民生”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二是积极融入社会治理。积极对接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健全完善“一核八翼——庭长包联街道”工作机制,上半年协助街道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工作中发现辖区“海帆亲子游泳”“熠然早教培训”存在经营异常,及时向区政法委汇报并联合市场监管、教体、公安等10余个部门,将涉1500余人的群体性纠纷妥善化解于诉前。针对行政管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发出司法建议21件,以司法建议“小切口”积极融入社会治理。三是扎实化解涉诉信访。扎实做好涉诉信访化解和“有信必复”工作,建立“院领导+员额法官”精准接访机制,健全完善实质化解、依法终结等制度,加强与行政机关研判协调机制,及时汇报相关情况,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处置化解一批信访案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本文载于2024年7月19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